图片
01
《句》
—宋代雷庵正受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译文】
千万座山峰都沐浴在同一轮明月之下,千万户人家都充满着春天般的气息。
千万条江河只要有水,就都有明月的倒影,万里无云,自然就会显露出万里的天空。
【简介】
《句》为南宋禅僧雷庵正受创作的禅词作品,收录于《嘉泰普灯录卷十八》。该词以'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为核心词句,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佛理禅思。词作既展现时空的无限延展性,又暗含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3],其禅学思想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曾被张宇长篇小说《呼吸》引用,亦启发抽象艺术作品《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创作。
02
《廖山立自号海桴赋此为赠》
—元末明初邓雅
雁叫西风海国秋,乘桴万里兴悠悠。
宣尼已去同谁往,徐韨应能共子游。
几向梦中寻阆苑,更于何处辨瀛洲。
天边明月清如许,不载红尘一点愁。
【译文】
大雁在西风中鸣叫,海国迎来了秋天,乘桴在万里海上,兴致悠然。
孔子已经远去,如今和谁一同前往(追求大道),徐韨应该能够和你一起交游。
多次在梦中寻觅阆苑仙境,又到哪里去分辨真正的瀛洲。
天边的明月如此清澈,不承载红尘中的一丝忧愁。
【简介】
《廖山立自号海桴赋此为赠》是元末明初邓雅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围绕廖山立自号“海桴”展开,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情谊与期许。首联借雁叫、秋风等秋景,引发乘桴万里之兴;颔联以典故表达对友人交游的看法;颈联写梦中寻觅仙境,感慨难辨瀛洲;尾联以明月清辉,寄寓超脱尘世愁绪之意。全诗意境开阔,情感超脱。
03
《寻徐山人遇马舍人》
—唐代储光羲
泊舟伊川右,正见野人归。
日暮春山绿,我心清且微。
岩声风雨度,水气云霞飞。
复有金门客,来参萝薜衣。
【译文】
停船在伊水东岸,正好看见一位隐士归来。
夕阳西下,春山一片翠绿,我的内心清澈而微妙。
山岩间传来风雨的声响,水汽蒸腾,云霞随风飘荡。
又有朝廷的客人来访,前来拜见穿着粗布衣的隐士。
【简介】
《寻徐山人遇马舍人》是唐代诗人储光羲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开篇“泊舟伊川右,正见野人归”,点明诗人泊船于伊川之右,恰好目睹一位山野之人归来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质朴自然的基调。“日暮春山绿,我心清且微”描绘春日傍晚,青山翠绿,诗人内心清净且有着难以言说的微妙感受,将清新自然的春景与个人幽微心境相融合。“岩声风雨度,水气云霞飞”则进一步渲染环境,山间风雨声、云霞与水汽交织,展现出大自然雄浑而又灵动的一面。结尾“复有金门客,来参萝薜衣”,写出偶遇马舍人前来拜访身着萝薜衣的徐山人这一情节。全诗句式自由,语言质朴,通过描写诗人出游途中所见之景,以及遇到隐士徐山人和友人马舍人的经历,展现出春日山水的清幽与自然之美,同时也传达出诗人悠闲的心境与对自然、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04
《野望》
—南宋末年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译文】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简介】
《野望》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时即兴所写。诗中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喜悦情怀。此诗通过偶然发现的错位,给诗平添了无穷的情趣。首句将无形的秋色具象化为浸染水湾的寒意,次句以简笔铺展空间层次,远近错落的峰峦与澄澈的水面形成虚实对照,契合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后两句以“闲”与“忽”的视角转换串联场景,将自然景观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发现的惊喜瞬间结合,既凸显山水之清幽,又暗含“物我相照”的禅意哲思。
05
《踏莎行》
—宋代张抡
身世浮沤,利名缰锁。
省来万事都齐可。
寻花时傍碧溪行,看云独倚青松坐。
云片飞飞,花枝朵朵。
光阴且向闲中过。
世间萧散更何人,除非明月清风我。
【译文】
人生如水面浮泡般虚幻易逝,功名利禄恰似束缚人的缰绳枷锁。
仔细想来,世间万事都可以放下、释然。
寻赏花朵时,我傍着碧绿的溪水漫步而行,观赏云霞时,我独自倚靠在青松旁静坐。
云朵片片轻盈飘飞,花枝朵朵娇艳盛放。
我只愿在悠闲自在中度过时光。
这世上还有谁能比我更潇洒闲散呢?恐怕只有那明月与清风和我相伴为友了。
【简介】
《踏莎行·身世浮沤》是宋代张抡创作的词。上片直言人生如浮沤,利名似缰锁,表达对世事的通透认知与释然态度;下片描绘傍溪寻花、倚松看云的山居生活,以及愿于闲中度日、与清风明月相伴的悠然心境。全词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展现出作者超脱尘世、孤高洒脱的隐逸情怀,于闲适意境中传递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06
《夜泉》
—明代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译文】
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变成了一条流淌着雪的溪流。【简介】
《夜泉》是明代袁中道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巧妙运用了以景造境、以境托声的方式。诗的开篇,着重描绘了月光的明亮程度,那月光亮如白昼,以至于山林都被映照得一片洁白,连栖息其中的鸟儿也被这明亮的月光惊扰,发出阵阵鸣叫声。接着,诗人又刻画了月光的寒冷,其寒如同霜华一般,仿佛让山石都产生了发冷的感觉。到了诗的三、四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月光的美妙,在流动的泉水中,月光随着水波波动,幻化成了一溪好似雪的奇妙景致。在诗人的笔下,山、鸟、石、泉这些元素,在优美的月色笼罩下,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至极的图画。这幅画呈现出幽静、清冷、空明、爽洁的独特意境。整首诗营造出的气氛清爽而肃穆,格调俊逸且不凡,其文笔清新秀丽,读来给人一种闲静淡远、恬然闲适的感受。倘若细细品味此诗,便会发觉其韵味悠长,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07
《题湖山十景·其一》
—明代陈镒
为爱群山列翠屏,竹门终日不曾扃。
溪风吹却白云去,添得他山一抹青。
【译文】
因为喜爱群山如翠绿的屏风般排列,竹门整天都不曾关闭。
溪边的风把白云吹散,远处的山峰又添了一抹青色。
【简介】
《题湖山十景(其一·翠屏晚对)》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湖山景色图。首句点明诗人喜爱群山如翠屏般排列的景象,奠定了全诗对湖山美景喜爱的基调。次句描述竹门终日敞开,体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第三句描写溪风吹走白云的动态画面,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尾句则写风过后给远处的山峦增添青色,进一步展现了湖山景色的美妙和变化。全诗通过对湖山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08
《翠微山居诗·其九》
—宋代释冲邈
朝见花开满树红,暮见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译文】
早上看花盛开,满树都是灿烂红花,晚上看花凋谢,空余一树枯枝。假如我们用花来比拟人生,人生的无常与花的朝开暮谢的无常是一样的。【简介】
《翠微山居诗(其九)》是宋代诗僧释冲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借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引导人们感悟到人生的无常。诗中展现的花开花落均遵循着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暗示着人生也如同这自然之景,有着不可抗拒的变化。诗人通过这样的景象,传达出人们应珍惜当下、把握未来的感悟,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态度。
09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文】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简介】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诗人王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若耶溪的幽静景色,并抒发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与归隐之思。全诗开篇以“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勾勒出泛舟溪上的悠然画面,“泛泛”与“悠悠”既写出水天相接的辽阔,又暗含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三四句“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通过“生”“逐”二字将静态的云霞与日影动态化,赋予山水灵动的生命力,远景与近景交织,色彩与层次分明。五六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通过蝉鸣鸟啼反衬山林的深邃静谧,钱钟书曾评其“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末二句“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由景及情,以“动”字点明归隐之念的萌发,暗含对仕途倦怠的感慨,与开篇的闲适形成情感呼应。全诗语言清婉,音律谐美,动静相生的手法对后世山水诗有着影响,如崔颢、孟浩然等皆效仿其以声写静的意境。
10
《碧流寺》
—唐代牛仙客
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
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
【译文】
一步步穿越篱笆,进入幽静的山林,翠柏参天、古松挺拔,但很少有人游赏。
花开花落与僧人的修行无关,清风与碧流寺相伴,在静谧中诉说禅机。
【简介】
《碧流寺》是唐代名臣牛仙客创作的七言绝句,约成诗于盛唐时期。该诗以浙江新登县南建于晋代的碧流寺为背景,通过描绘寺院环境与禅理感悟,展现作者宦海沉浮后心境归隐的思考。
全诗前两句“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以“穿篱”“松柏”等意象勾勒寺院清幽寂静之景,后两句“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借自然景象暗喻僧人超脱尘俗的心境,将寺院名称融入诗中,语言简练而禅意深远。诗中“花开花落”与“清风碧流”的对比,呼应佛家“本来无一物”的哲学理念,体现对世事变幻的淡泊态度[。
11
《赠质上人》
—唐代杜荀鹤
枯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译文】
有时参坐有时云游超尘出世,竟然不带水瓶饭钵空空一身。
遇到人从来不说人世间的事,就是人世间了断了俗事的人。
【简介】
《赠质上人》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杜荀鹤运用白描与细节刻画,勾勒出质上人“枿坐云游”“无瓶钵随身”的超脱形象,又借其“不说人间事”深入展现其精神境界。全诗通过对质上人不问凡俗、置身世外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超尘处世态度的赞赏与生活方式的羡慕。
12
《拨棹歌·其一》
—唐代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译文】
千尺长的钓丝直直下垂,一波荡起万波相随。
夜静水寒凉,鱼不食饵,空船载满明月而归。
【简介】
《拨棹歌(其一)》是唐朝南宗禅师德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其组诗《拨棹歌三十九首》的开篇之作。首句以夸张手法极写钓线之长,营造出辽阔悠远的意境;次句以灵动笔触,揭示自然界万物相依、因果循环的深邃哲理。第三句描绘夜色渐浓,寒水浸浸,鱼儿不再咬钩的静谧画面。末句堪称全诗点睛之笔,诗人虽未得鱼,却携满船月色悠然归航。全诗意境空灵澄澈,禅意盎然,借垂钓这一日常场景,寄寓对自然、人生与自我价值的深刻思索:人生路上,不必执着于结果,用心享受过程,珍视途中的点滴感悟,同样能收获生命的丰盈与圆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每日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