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从顶级俱乐部里一脚踹出来,是忍气吞声,还是自己另开一个更牛的场子?这事儿放国家身上,答案就更有意思了。2011年那会儿,美国人就真这么干了,搞了个叫“沃尔夫条款”的东西,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跟中国航天有任何瓜葛。说白了,就是当时全世界最牛的太空项目——国际空间站,中国人,免进。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封锁,那感觉,就像村里首富办堂会,全村都请了,唯独把你家晾在一边,还贴了张告示说你家不配进门。那感觉,挺憋屈的。
当时国际上不少人就那么看着,觉得中国航天这下可被将了一军。毕竟,那时候咱们的空间技术跟美国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想玩太空,不跟大佬们一起混,自己单干?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那种被孤立、被排挤的滋味,估计当时奋战在一线的航天人,心里比谁都清楚。但有意思的是,你越是想用一堵墙困住一条龙,往往越是能逼着它自己学会飞。
就在华盛顿那帮政客们为自己的“高明”决策沾沾自喜的时候,镜头得猛地拉到咱们中国的东北角——哈尔滨。那地方,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是家常便饭,冰天雪地的,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就在这么个地方,一群人却在干一件听起来有点“疯”的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人凑到一块,合计着一件事:既然人家不带我们上天,那我们就在地上,自己造一个“天”出来!
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简直跟科幻小说一样。要在地球上模拟出太空里那种真空、超低温、强辐射的鬼环境?这怎么可能?但他们就真这么干了。没有高调的宣传,没有全世界的聚光灯,就在那片荒原上,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你想想,二十年啊,足够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了。这帮科研人员,很多人从青丝熬到了白发,把最好的年华都砸进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项目里。他们不是在造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他们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整个国家憋着一口气。
这口气,终于在最近扬眉吐气了。那个在冰天雪地里默默搞了快二十年的大家伙——“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正式启用。这玩意儿,媒体给起了个更霸气的名字:“地面空间站”。它到底有多牛?这么说吧,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太空的某一种环境,而是像一个“宇宙魔方”,能把真空、高低温、带电粒子、电磁辐射、空间粉尘……足足九种太空里最要命的环境因素,全都攒在一个地方。
最绝的是,它还能玩“多场耦合”,啥意思呢?就是能让这些鬼环境同时出现,或者轮番上阵,折腾你要测试的设备。这就跟打游戏一样,你不仅要面对一个大BOSS,还得同时应付一群小怪,难度直接拉满。这技术,放眼全球都是独一份。有专家就说,这等于让咱们的卫星、飞船在发射之前,就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一场最残酷的“太空模拟考”,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坑都提前踩了一遍。
这玩意的战略意义可太大了。以前咱们搞航天,很多东西只能送上天了才知道行不行,风险高,成本也高。现在有了这个“地面空间站”,很多测试在地面就能完成,失败率直线下降。更重要的是,它为咱们以后的大计划,比如载人登月、探测火星,铺平了道路。你想想,要去月球、去火星,那环境比近地轨道可残酷多了,没这玩意儿在地面上反复模拟测试,心里能有底吗?
消息一出来,当年那个把我们拒之门外的美国,立马就炸了锅。他们的媒体和智库,翻来覆去地问:“中国是怎么做到的?”那种惊讶和焦虑,隔着太平洋都能闻到味儿。当年那个被他们一脚踹出门外的穷小子,如今不仅自己盖了座豪宅,而且这豪宅的功能,比他们那个老俱乐部还先进。这种感觉,估计挺复杂的。
这就得说回那个“沃尔夫条款”了。现在回头看,它简直就是神助攻。它本意是想锁死我们,结果却逼得我们走上了一条完全自主创新的路。封锁这东西,从来都是双刃剑,它能困住弱者,但也能锻造出更强大的强者。我们不光有了自己的“地面空间站”,天上还有咱们自己的“天宫”空间站,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排着队想来合作。当年那个不让咱们进的国际空间站呢?现在反倒面临着设备老化、即将退役的尴尬。这戏剧性的反转,真是比任何剧本都精彩。
所以说,科技竞争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实力说话。你有关门的权力,我就有自己开天辟地的能力。我们不玩那些虚头巴脑的,就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告诉你:东方这条龙,想飞的时候,谁也拦不住。
现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哈尔滨,不是因为那里的冰雕有多美,而是因为那片曾经的荒原上,孕育着足以改变未来的力量。那个矗立在冰雪中的钢铁巨兽,它不说话,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过去所有轻视和封锁最响亮的一记耳光。
梦想这东西,从来就不是靠别人施舍的,星辰大海的路,终究还得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每日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