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优质资产稀缺与债市波动带来的双重挑战,理财公司正积极寻求突围路径。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过程中,理财公司也积极参与投资。近期,工银理财接连参与三花智控(2050.HK)、IFBH的港股IPO,分别获配2000万美元基石投资份额和以“基石+锚定”模式投资400万美元,成为近年来首家布局新消费赛道港股IPO的理财公司。
对理财公司而言,参与一级市场投资不仅有助于增厚收益,也有利于推动产品结构创新,加快向权益投资转型。中信证券(600030.SH)指出,理财公司参与港股IPO应避免低风险产品配置高波动资产,须确保产品风险等级(R3及以上)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防止“固收+”产品因港股波动出现大幅净值回撤。
提升权益投资能力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交所完成43宗IPO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13家;募资总额达1067.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飙升688.54%。
企业赴港IPO如火如荼,理财公司也参与其中。例如,全球制冷控制与汽车热管理领域龙头企业——三花智控在香港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该IPO项目上市热度较高,国际配售锚定申购倍数超过50倍,公开发售孖展(保证金交易)申购倍数接近600倍。工银理财作为基石投资者获配2000万美元投资份额,其他基石投资人还包括英国施罗德集团、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和韩国未来资产等多家全球一线投资机构。
2025年5月,宁德时代(3750.HK)成功登陆港股市场,中邮理财成功获配基石投资份额5000万美元。中邮理财方面表示,过去一年,该公司积极参与港股IPO基石投资。其中,美的集团(0300.HK)盈利超过37.5%,宁德时代上市首日涨幅达16.43%,为产品和投资者创造良好收益。
基石投资者制度发源于2005年香港IPO市场,旨在通过引入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投资者解决新股发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类投资者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富豪所属企业。
对于理财公司而言,通过“基石投资+网下打新”方式参与港股IPO,能够提升权益投资能力、拓宽产品策略。
普益标准研究员屈颖介绍称,此类产品设计具有三大典型特征:一是通常设置封闭期,以契合港股IPO的锁定期要求(基石投资者要求6个月锁定期);二是封闭期内不可赎回,开放期实行预约赎回机制,通过固收资产配置维持基础流动性;三是收益结构采用“稳健打底+收益增强”双层设计,基础收益来自高等级固收资产,浮动收益源于港股IPO的打新收益等。
而在资金端,屈颖指出,这类“固收+港股IPO”理财产品主要面向三类投资者:一是风险偏好稳健、希望在控制波动的基础上获取适度超额收益的投资者;二是看好港股打新收益但缺乏直接投资能力的配置型投资者;三是关注中概股回归和新经济企业上市机遇的投资者。
“一方面,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固定收益资产获利空间受限,港股 IPO 投资为理财资金提供了新出口,例如参与科技、消费等热门赛道企业 IPO,弥补了传统固收产品收益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推动了产品创新,加速权益转型。理财公司通过‘固收+港股IPO’混合策略,既能满足客户稳健需求,又能逐步引导投资者接受权益类资产,为后续发行纯权益产品奠定基础。”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告诉记者。
屈颖分析称,理财公司参与港股IPO,一是可以丰富权益配置、提升投研能力。理财公司长期以来以“固收为主、权益为辅”布局资产端,参与港股IPO,尤其是作为基石/锚定投资者,既能直接获取新股配售带来的超额收益,也可倒逼机构在投前尽调、定价判断和投后跟踪等方面全面提升权益投资能力,推动其从跟投型权益配置向主动型、策略型配置转型。二是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港股IPO项目多聚焦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先进制造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理财公司通过参与此类项目的基石投资,既可向优质民营及新消费企业输血助力,也与“支持科技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等监管导向高度契合。三是借力国际平台、优化跨境配置。香港IPO市场项目全球化程度高、信息披露透明,理财公司通过港股基石和“固收+港股IPO”策略产品,能借助港交所平台实现跨境资产配置,分散境内市场波动风险,完善资产端全球化布局。
总的来看,兴业研究方面指出,理财公司可以通过直接投资+产品创新全面布局港股IPO。在直接投资方面,理财公司正积极以基石/锚定投资者身份参与优质企业IPO。在产品创新方面,如“固收+港股IPO”策略系列,将传统固收资产与港股IPO投资机会相结合,既保持了产品稳健性,又通过参与优质企业上市获取超额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理财公司能够参与港股IPO,离不开监管层面的积极推动。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监管对银行理财参与股票及一级市场投资的态度,经历了从限制到放宽、再到允许和鼓励的演变。
2025年1月出台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支持银行理财通过定增方式参与资本市场,例如允许银行理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锁价定增。
3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增加了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
加强投研和风险管理
作为一项创新尝试,理财公司参与投资港股IPO,还需要夯实投研能力并加强风险管理。
周毅钦坦言,港股市场波动剧烈,IPO 定价机制和内地有差异,部分企业上市后股价破发概率较高,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高。因此,理财公司须深入研判行业周期、企业盈利模式及估值合理性,避免盲目追逐热门赛道。同时,要考虑港股市场汇率波动、交易规则差异等潜在风险,设置严格的仓位管理和止损机制。
屈颖建议,首先,在投研端,要强化对IPO标的的基本面研究与估值判断。理财公司可建立专业的一级市场研究体系,深入评估企业的商业模式、成长潜力、财务稳健性与核心竞争力,结合可比公司进行估值判断,防范“高估值破发”风险。
其次,要关注锁定期与流动性管理。产品设计须合理匹配资金封闭期,同时评估上市后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及股价波动,建立动态估值与风控预警机制。
再次,在跨境操作中,应重视合规管理与汇率风险。须严格遵守外汇、账户和资金监管相关规定,同时评估人民币对港币汇率波动给整体收益带来的影响,必要时引入对冲机制控制汇兑损失。还要密切关注市场节奏与监管动态,港交所制度调整、新兴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可能对IPO审核进度、发行节奏及估值水平产生影响,理财公司须及时优化申购策略与项目筛选逻辑。
最后,在产品风控层面,应建立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管理机制。如明确投资边界、设定仓位比例、嵌入止盈止损条款等,特别是在“固收+港股IPO”类产品中,须关注结构性设计带来的杠杆与回撤风险。
谈到理财行业未来的发展,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方面指出,在当下低利率时代,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和业务结构失衡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理财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同时,监管层积极引导银行、保险和资管机构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下一步将继续支持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理财行业经过了“以合规促转型”的1.0阶段和“顺应市场转型”的2.0阶段后,目前亟须步入“立足长远,多元配置”的3.0阶段。
每日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