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9月30日
全文2934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当德军逼近莫斯科,城市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普通市民和士兵如何在严寒中筑起防线?一场改变二战进程的战役,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细节。文|潇湘倦客
1941年9月的最后一天,此时的莫斯科空气已经带着寒意。一支看不见尽头的德国军队正沿着从斯摩棱斯克至莫斯科的公路向东推进。道路泥泞,德军士兵的靴子和车辆深陷其中。他们不知道,这一天标志着一场将改变历史进程的战役的开始——莫斯科保卫战正式打响。
希特勒将这次攻势命名为“台风行动”,寓意着如台风般席卷莫斯科。他确信,只要攻占莫斯科,苏联就会在短时间内崩溃。德军指挥部对此信心满满,甚至提前准备了参加莫斯科红场阅兵式的礼服。
钢铁洪流
德军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兵力——74个半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14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这些都是中央集团军群的精锐部队,许多部队刚从基辅围歼战中胜利归来,士气高昂。
对面苏军的防御力量显得相形见绌——95个师,125万人,100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更糟糕的是,苏军防线尚未完全建立,许多部队还在重组中。
10月2日,德军在中线突破苏军防线。海因里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向东突进,形成数个包围圈。到10月中旬,德军完成了三个大型包围圈,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附近的苏军大部被围歼,约66.3万苏军士兵被德军俘虏,苏军的惨败令人毛骨悚然,被俘人数相当于苏军41%的兵力。莫斯科的西面门户几乎完全敞开。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1985年执导的战争剧情片
危城时刻
德军推进的速度远超莫斯科方面的预期,苏联政府开始为最坏的局面做准备。10月13日斯大林下令参谋总部及各个内阁政府官员由莫斯科撤往古比雪夫(现时的萨马拉),只留下少数政府官员在莫斯科。
撤退导致莫斯科居民的恐慌,全市流传着德军即将兵临城下的消息,一些市民惊慌失措地囤积食物,甚至出现了抢掠现象。
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又通过了“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将要不战而拱手让给德国人了。一些苏共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
据史料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从10月16日至10月17日,火车站挤满了试图离开的人群。最后斯大林宣布自己将留在莫斯科,以防止出现更大的惊慌及混乱。
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正式宣布莫斯科进入戒严状态。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一次有首都实施戒严。斯大林命令内务人民委员会组织巡逻部队维护全城秩序,对可疑的间谍和逃亡人员进行就地处决。但是巡逻队员完全不知如何辨别间谍,因此有许多莫斯科人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但抢掠和混乱局面却因此停止了。
▲该片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基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纳粹的故事
人民的力量
朱可夫命令要将莫斯科变成一座堡垒,数十万的市民响应号召。三天内,全市就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约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和十几岁的青少年。
很多市民白天在工厂工作,下班后立即前往郊区加入挖掘反坦克壕和修建防御工事的队伍。在没有足够机械帮助情况下,他们用铁锹、镐头甚至是双手挖走了接近3,00万立方米的泥土。至10月底,他们修建了723公里反坦克壕,445公里障碍物和5000多个火力点。
莫斯科的工厂此时也被转入战时体制,摩托车厂被转成冲锋枪生产厂,钟表厂被转变成生产地雷、雷管厂,机械维修站用来维修损坏的坦克及军车。但是情况依旧非常严峻,因为莫斯科正遭受着大规模的德军空袭。
与此同时,斯大林从西伯利亚和中亚抽调的新锐师团正乘火车源源不断地赶往莫斯科。这些部队穿着厚实的冬装,配备适合严寒条件下作战的装备,与仍穿着夏装的德军形成鲜明对比,这只援军将成为莫斯科扭转战局的希望。
▲《潘菲洛夫28勇士》该片讲述克洛奇科夫·季耶夫上尉率领步兵誓死抵抗德军,成功狙击德军坦克部队的故事。该片于2016年11月24日在俄罗斯上映。
朱可夫的防线
朱可夫在接任西方面军司令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莫日艾斯克防线。这条防线位于莫斯科以西约80公里,由数个集团军组成。苏军采取了弹性防御策略,其特点并非固守,而是采取多层纵深、逐步抵抗的策略。
这种防御使得苏军能够在村庄和林地组织小规模阻击,延缓德军前进。德军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几乎每个村庄都要打上一仗。”这大大消耗了他们的时间和兵力。
到10月底,德军已被苏军阻止在加里宁—沃洛克拉姆斯克—纳罗—佛敏斯克一线,离莫斯科仍有数十公里。希特勒原定10月前占领首都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伟大的统帅朱可夫》该片于1995年在俄罗斯首映,1995年1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红场阅兵
1941年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为强化苏军抵抗的决心及提高人民的士气,尽管德军兵临城下,斯大林依然命令举行传统的红场阅兵仪式,参阅部队全副武装,经过红场后直接开赴前线。阅兵典礼上,斯大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
这场阅兵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战士们知道他们的领袖与他们同在首都,共同面对危险。
最后冲刺
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这次他们调整了战术,集中兵力于北面的克林和南面的图拉,企图从两翼包抄莫斯科。朱可夫在其回忆录提到:“敌人,不顾伤亡,正在进行正面进攻,使用任何可用的手段也要攻占莫斯科”。
经过激战后最终德军与11月23日占领克林,27日又攻占了距莫斯科仅有24公里的伊斯特腊。德军侦察兵已经可以透过望远镜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红星。
在这个关键时刻,苏军第316步兵师(后改名为潘菲洛夫第8近卫师)在杜波塞科沃要道创造了战场奇迹。这个师的官兵在持续4小时的战斗中,击毁德军18辆坦克,为保卫莫斯科全部壮烈牺牲。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留下了传世名言:“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从11月16日到12月5日,德军损失官兵15.5万人,坦克777辆,却未能突破莫斯科的最后防线。
▲《朱可夫》[连续剧][2012]
严冬降临
12月初,莫斯科周边气温开始下降,部分地区出现零下20℃左右的严寒天气。这个温度对俄罗斯人而言尚可承受,但对缺乏冬季装备的德军却是灾难性的。
德军缺乏冬季装备,许多人用报纸塞在制服里保暖。坦坦克与车辆频繁故障,机枪和火炮偶有冻僵情况。
相比之下,苏军不仅适应寒冷气候,而且装备了充足的冬装。同时,盟国援助也开始发挥作用,英国和美国向苏联运送了150万双军靴,10500吨制靴皮革,后来又追加了700万双军靴,使苏军能够在极端天气下保持作战能力。
而从西伯利亚调来的师团士兵更是全副冬季装备,穿着白色伪装服,滑雪板移动自如。
反击时刻
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北两翼展开大规模反攻,这是西方面军自开战以来首次全线主动进攻。参与的苏军总数只有1,10万人,比德军只多出一小部分。不过经过精心策划,在一些重要据点上却达到2对1的优势
德军最初情报机构估计苏军已没有预备队可以使用及因此不能实施大规模反攻,因此在苏军反攻之初德军指挥官认为这只是局部的反击,但很快发现这是全线反攻。严寒中的德军部队节节败退,许多部队陷入包围。
1942年初,苏军已将德军推回距莫斯科100至250公里,彻底解除了莫斯科面临的直接威胁。
在整个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共伤亡50多万人,损失坦克3000辆,火炮2000门,汽车2000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这是其在苏联境内第一次重大失败。
尾声: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神话,苏联军民信心大增。更重要的是,莫斯科保卫战的成功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奠定了基础,最终导致了纳粹德国的覆灭。丘吉尔对此评价道:“在此之前我们从未获胜,在此之后我们从未失败。”
1965年莫斯科被授予“英雄城市”的称号,以纪念战胜纳粹德国20周年。此后每年都有例如阅兵等纪念活动。
参考资料:
《莫斯科会战》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
《血捍莫斯科》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
《莫斯科1941:战火中的城市和人民》新星出版社,2008年。
《莫斯科保卫战》纪录片,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5年
▲红场阅兵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苏联最后72小时:超级大国的终结,八·一九事件始末
揭秘朗久事件:中印边境第一枪如何点燃冷战风暴?
华北五省自治真相:从1935年的阴谋到卢沟桥全面抗战
「十月事件」叶利钦炮打白宫全过程,俄罗斯宪政危机
揭秘沙俄入侵东北的真相:投降与抗争,历史给了怎样的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每日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